【双周闭门2022年21期 | 总134期】二十大报告解读与政策展望

10月29日,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办的“二十大报告解读与政策展望”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部长陈昌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贾敬敦,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衣学东等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作了解读发言。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理事长、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作总结讲话。



参会专家认为,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领会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做好金融工作、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昌盛认为,二十大报告为下一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在新冠疫情冲击、俄乌危机、全球价值链调整的背景下,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动荡调整期,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向社会传递出坚持抓经济重发展的积极信号。宏观政策方面,二十大报告创新地提出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在当前形势下对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非常具有针对性。微观政策方面,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再次凸显了中央坚持市场化改革大方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心,有助于扭转一些市场主体的悲观预期。陈昌盛指出,下一阶段需要从三个观察窗口研判政策落实情况,包括:房地产市场能否软着陆;平台经济整改能否尽快向常态化监管过渡;地方政府对微观主体的不当干预能否加快退出。


刘尚希以“正确认识财税制度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为切入点对二十大报告精神进行解读。他指出,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能够对收入分配差距调节产生短期效应,但在中长期需要更加注重建立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长效机制。他建议,应按照风险与收入对称的原则,从风险分配和人力资本积累的角度完善相关政策:一是促进机会公平,通过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化解城乡二元结构;二是缩小人力资本积累的群体性差距,增强中低收入群体参与经济循环适应风险的能力,以使其有更多机会获取与风险对称的收入;三是促进社会流动,拓展个人获得各种发展机会的途径,并使其通过经验积累提高获取风险收入的能力。


贾敬敦认为,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保障。产业革命的历史经验显示,科技水平决定产业兴衰。当前,我国到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重点完成四方面任务:一是完善科学政策设计,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二是突破底层技术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三是人才和人力资本方面,大学要承担人才培养和科研两方面职能;四是用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战略。


张晓晶指出,金融对于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金融在储蓄投资转化、促进资本形成中的积极作用。数字经济也是实体经济,需大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数据资产、平台经济、元宇宙等产业发展。张晓晶认为,面临人口增长提前达峰、新冠疫情、中美博弈等因素,需要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用好金融杠杆。二十大报告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张晓晶认为,财富积累与分配不可偏废,要注重财产持续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财产保护是可持续财富积累的前提,规范财富积累要在法治框架内进行。


衣学东认为,国资国企对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发挥着顶梁柱作用。在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特殊情况下,国有企业迎难而上,实现了研发投入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的提升。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未来将以创建示范行动、管理提升行动、价值创造行动和品牌引领行动等四个专项行动为重点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打造行业龙头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企业和现代产业链链长企业等“四个一批”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尚福林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要深刻认识当前经济和金融形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做好各方面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部署要求,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


2022-10-29 22:00